景观设计
emc易倍官网《风景园林》2024-12刊首语 郑曦:农业文化景观的可持续治理
emc易倍从甲骨文“艺”字中描绘的人手持作物跪敬天地的场景,到英语中“agriculture(农业)”一词的拉丁词源“agri-culture”,农业不仅是维持生计的方式,更是一种深蕴文化智慧与生态实践的表达。历史长河中,人类依水而居,择地而耕,用勤劳与智慧将山川大地转化为兼具生产、生活与生态功能的农业景观。梯田、堤坝、灌溉渠以及乡村聚落,不仅优化了生存条件,还融入了审美价值,形成了顺应自然又被巧妙改造的农业文化景观体系。这些景观以自然为依托,以人类活动为主导,从山川丘壑到农田村舍,记录了人与自然双向塑造的历程。这一历程的关键是人工对自然系统持久的可持续治理emc易倍官网。
20世纪50年代,北京门头沟区田寺村的水土保持工作成为泥石流治理工程典范,生动诠释了“人工治理与自然过程”相结合的价值。1950年夏,一场特大暴雨引发泥石流,冲毁大片梯田,村庄满目疮痍。为应对灾害,北京林业大学关君蔚先生通过科学调查,设计了系统治理方案,以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为目标,建造了13座拦沙坝、2道护村堤坝,辅以多处谷防坝并种植水土保持林。这一治理工程的成功,源于多方智慧的融合:规划时充分尊重自然地形,结合山体地质、水文特性进行设计,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在地性;村民广泛参与治理过程,不仅贡献劳动力,还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建议;工程未使用钢筋水泥,而是选择黄土和石灰等本地材料,不仅降低了成本,也强化了结构的生态适应性。社区的参与不仅使治理更加高效emc易倍官网,还增强了村民对成果的认同感和维护积极性。这些“多级堰坝”式的治水设施在多次暴雨中经受住了考验,使田寺村恢复农业生产功能,并优化了人居环境,展示了结合自然过程的人工治理形成的景观韧性。
70余年后的2023年7月,田寺村再度经历一场特大暴雨。这次,依托20世纪50年代的治理成果,田寺村的受灾程度降到最低。2024年8月,我有机会实地考察了田寺村,沿村庄顺势而上,进入山林谷地和沟壑,70多年前修建的塘坝与谷防坝已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,当年种植的水土保持林亦成参天密林。梯田缓解了水土流失,拦沙坝削减了洪水的破坏力,护村堤坝守护了人居安全。这些工程体现了系统性可持续水治理中的生态智慧,治水理念与设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也融入田寺村的整体风貌中。在当下,这种理念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启示。
农业文化景观是综合性生态系统,保护与利用必须注重整体性与系统性。田寺村的治理正是通过山水林田的综合协调,形成了高效emc易倍官网、可持续的生态管理模式。这种系统性思维为区域规划与生态治理提供了操作范式,也为农业文化景观保护事业提供了经验。
农业文化景观是土地的记忆,是自然与文化交融的典范。从梯田、堤坝、灌溉渠到乡村聚落,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是协作与优化emc易倍官网。在塑造农业文化景观的过程中,不仅播种了粮食,也播种了希望与传承。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(GIAHS)项目为农业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了重要平台。全球多地的梯田系统、水稻种植文化、灌溉工程等都讲述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故事。这些景观超越国界emc易倍官网、跨越时代,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灵感: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到气候适应策略,从资源管理到文化旅游开发,每一处农业文化景观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独特路径。在未来的保护与发展中,应坚持深化保护理念,将农业文化景观视为文化与生态的综合体;推动社区参与,让居民成为景观保护的核心力量;创新产业模式,通过文旅融合与生态经济发展,实现活化利用。通过对农业文化景观的生态治理,延续历史智慧,结合现代技术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